看到大学老师朋友圈发的招生宣传,心里感慨万千。曾经的我也是这样满怀着对未来的憧憬来到校园,转眼之间,就成了一个社会人。大学毕业一年了,才想起来写一个回顾。
“轻轻的我走了,正如我轻轻的来。”这就是我最真实的写照,我在学校就是这样一个小透明的角色,在老师面前不是爱问问题的积极分子,在同学面前不是叱咤校园的风云人物,大概性格使然吧!
去异地求学,学校并未让我有归属感,因为知道自己无法在这个城市立足,所以心里始终有一个隔膜。毕业后,曾经爱发QQ动态的我停止了更新,整个人就像销声匿迹一样,和同学之间也有一种疏离感。我就像杜甫的那句诗“脱略小时辈,结交皆老苍。”我甚至觉得自己身上没有年轻人的朝气,和他们有一种距离感,我更适合与有阅历、年长的人交谈。
大学生活有很多种方式,有的人专心学习成为了学霸,有的人找到了真爱,而我则是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爱好。毕业这一年赶上了疫情,没有返回学校,没有穿上学士服,也没有毕业典礼,没有和朋友好好告别,想想总是有缺憾的。
欣喜的是,我大学学到了我梦寐以求并且带有神秘色彩的中文系,课余时间,我参加了学校的文学社、古琴社、戏曲社,整个人陶醉在文艺和自由的氛围中,大四上学期,我成为了唐山博物馆的志愿者,与传统文化的接触越来越亲密。
嗟叹的是,我大学并没有学到过硬的专业技能,只是一些粗浅的皮毛。我在中小学老师们的眼中,一直是学习很踏实的人,大学的成绩却不咋样,文化课属于中等水平,偶尔考的稍好一点,体育成绩和德育成绩却十分拉垮,体育最差的时候只有六十分,曾经一度让我十分受挫。(我身高不矮,四肢协调,身体健康,我有时想不通体育分数为何会差到这种地步!)
凡事都可以从两面来看,我虽然喜欢文学,却并没有出众的创作才华。在古琴社只学了一首曲子《湘妃怨》,不懂乐理知识,在社团里充当了一个“炮灰”的角色。(如今是断不敢说自己是古琴社的了)在戏曲社,我和他们有很多共同语言,学京剧的时候,我都找不到假声的发声位置,也不满于让我唱老旦的安排,最大的优点是音准好,如今觉得自己水平是有进步的。
这些社团活动还有社会活动,是我大学最值得怀念的时光了!大学期间我也做过一些兼职,小饭桌的老师,超市的临促、街上发传单,这些技术含量较低,没有去过正经单位实习,简历上没有耀眼的经历,这就是大学没有做好规划吧!
我是爱做梦的人,却没能实现自己的梦想,说来也很可悲。我逐渐走上父母期许的轨道,过上循规蹈矩的生活,然后安慰自己就是个普通人。